找到相关内容488篇,用时5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光·山色·文化——峨眉山佛教文化的产生与发展

    而生菩萨,因菩萨  而成正觉。故我世尊正觉而有方所,说经而有道场。普贤于道场等门化人天等众,现相  海于峨眉山中,密引世人而通菩提觉性。《杂花经》属伪经是无疑的,但伪经不等于无价值,实际上它表达的...蔚成大观的是佛教文化。以普贤菩萨信仰为核心的佛教文化构成峨眉山文化的主体和主流。文化不是死的,而是活的,这不仅指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是开放的、发展的,而且指从根本上讲,文化是人的文化,是人的活动和人的...

    张文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11362814.html
  • 慧能伦理思想的当代审视

    忍辱仙人,于尔所世,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。是故须菩提,菩萨应离一切相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生心,应生无所住心。若心有住,即为非住。是故佛说菩萨...境界。   圆悟禅师对忍辱修行的认识,是以自身修持的心得来进行解释的。认为禅门学人,应当秉持大乘佛教渡一切众生出苦海欲波的“菩萨”,以无怨无诤的态度来接人待物。对于那些讥笑、...

    荆三隆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54763737.html
  • 菩萨、慈悲与布施(三)

    高兴,赞叹说:  善哉!善哉!长者,汝乃以菩萨,专精一意而广惠施。然此众生由食得济,无食便丧。长者,汝当获大果,得大名称,有大果报,声彻十方,得甘露法味。所以然者,菩萨之处恒以平等而以惠施,专精一意,念众生类由食而存,有食便济,无食便丧。是谓,长者,菩萨所安处而广惠施。《大藏经》卷二,页565上)  从以上的讨论,我们可以看出:一、佛教布施的对象是一切需要布施的人,不仅局限于僧团;二、善于布施...

    学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81567243.html
  • 惟贤法师:从人生佛教到人间佛教

    机制宜、因时制宜。   (1)依声闻乘行果,趣发大乘。由佛住世时至正法的千年,是以小乘为主,先求解脱道,后来趋发大乘,回小向大,大乘一发,即知已入菩萨道,不难成佛,属正法时期。   (2)...成天幻身或上生天净土,以期速达成佛的目的,是属于第二千年的像法时期。   (3)依人乘行果,趣向佛乘。依人乘正法,先修成完善的人格,保持人乘的业报,发菩萨,向上增进,就可以趣修大乘行,得到佛果,这...

    惟贤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25468725.html
  • 佛教的慈悲利他思想与和谐美好生活

    ,我们自心中本具的佛性种子必将庄严地开花成佛。  如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云:“诸佛如来以大悲而为体故,因于众生而起大悲,因于大悲生菩提,因菩提心成等正觉。一切众生而为树根,诸佛菩萨而为华果,以大悲水饶益众生,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。”[2]在当今世界上享有盛誉、广受推崇的《西藏生死书》 (索甲仁波切著)中多处阐述:慈悲的最深意义,是心性的自然光辉,也是从智慧产生的善巧方便;慈悲是一颗如意宝珠...

    清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93268838.html
  • 传喜法师: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开示(一)

    。我们坐在这里以怎样一种因缘发来到这里的呢?我们大家是为了听经《妙法莲华经·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》而坐在这里。   自从去年观音阁、风林禅寺、乃至地方宗教局都有邀请到这里来讲经。好几次要过来,后来都...也可以修得像观世音菩萨一样的。所以希望我们的弟子在听经的十天当中最好是能够食素,不要去吃荤。在藏地有一些在听《观音经》或者是《修观音法门》的时候也都是吃素的。 有的甚至发一生吃素。...

    传喜法师

    |普门品|观世音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0/19200830785.html
  • 藏俊大师:因明大疏抄(2)

    准文可知(云云)。  初过破者。于所破中略有三种。一云。对商羯罗三十三过。二云。对陈那二十九过。三云。对足目仙二十七过。少犯一过。多犯随应。于中数句委如义决(云云)。  问。陈那菩萨。可立能别不成等...大疏抄卷第三(终)  癸丑二月十八日晡时以原本校正已毕。   因明大疏抄卷第四(第四帖)   问。陈那菩萨。于宗过不立能别不成等后四过之事。疏主如何释之耶。  疏云。似能立中。且九似宗(至)自为...

    藏俊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081538512.html
  • 人间佛教要略

    学佛,而不从佛的因行——菩萨道着力做起,怎能达成目的?等于要作一毕业生,必定要一级一级学习起,次第升进,才能得到毕业。学佛也就是这样,先从凡夫发菩提,由初学、久学而进入大菩萨地,福慧圆满才成佛。菩萨...说第十地名佛地,龙树解说为:如十四夜的月与十五夜的月一样。所以虽还是菩萨地,也就名为佛地。这样的佛地大菩萨,是久修二阿僧祗劫以上所到,如文殊、观音等,初学是不容易学到的。第二阶段的菩萨,是已发菩提,...

    印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0144108.html
  • 浅析六朝汉译佛典偈颂之文学特色(2)

    尸毗,精勤苦行,为证佛道。时有二位天神,名帝释及毗首羯磨,为测试尸毗王之是否如菩萨般怜悯慈爱众生,遂设一计,各自变化为鹰、鸽,乔装鸽子为老鹰所逐,并飞入尸毗王腋下躲避。其后,尸毗王为救鸽子,遂割身肉...生以不住,寂灭为乐。[90]   引文中的“有为法”、“无常”、“不住”、“寂灭”诸名词,皆为佛教用语。再如《文殊师利问经》中:  若人思惟菩萨,我知彼有诸功德,  其数无量不可极,堪得清净佛法身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31952383.html
  • 佛法根本知见及问答

    、阿陀那、种子识、如来藏、所知依、非心心、不念心、菩萨、无住心、异熟识、无垢识、庵摩罗识、无心相心、等如是多名皆同一识。所谓的“三界唯心、万法唯识”的这个“”这个“识”,就是阿赖耶识(如来藏)。...不能觅得如来藏;五蕴由如来藏变现,二者和合似一,故云非异。如来藏非断非常,非有变易非无变易,非有作用非无作用,非空非有,不生不灭,非一非异,故名中道。《般若经》中说此阿赖耶识是“菩萨”“不念心”,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15053802.html